記者 徐錦庚 卞民德
2014年04月02日08: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鄉親們說——
他是俺們的貼心人,也是俺們的恩人
在張家泉,若說家家戶戶都受過朱彥夫的幫襯,一點不夸張。那年月,誰家吃不上飯了,朱彥夫就讓妻子把口糧送過去﹔誰家有人生病了,他就拿出自己的傷殘金接濟……
說起朱彥夫的幫助,65歲的張吉才滔滔不絕。他們兩家院子隻隔一道矮牆,家裡有啥好吃的,朱彥夫就讓妻兒給他家送去,或者干脆隔著牆頭喊一嗓子遞過去。張吉才的孩子和父親患病時,朱彥夫多次上門探望,並給張家留下錢。“他照顧俺的面子,說是借給俺用。后來家裡條件好轉,俺幾次還錢,他怎麼都不要。”
國家對傷殘軍人一直有照顧,年年都向朱彥夫供應紅糖、白面等物品,朱彥夫轉手就送給村裡的老人和困難戶,家人卻難得嘗到一口。張家泉人都知道,凡是朱彥夫家裡有的,村裡幾乎家家都會有﹔村裡家家都有的,朱彥夫家裡未必有。
由於要照顧朱彥夫,陳希永很少回娘家。有一年她回日照老家探望老人,回來時捎了兩大筐咸魚。那個年代缺吃少喝,沂源又是山區,這樣的美味難得見到,6個孩子饞得直流口水。
朱彥夫一看樂了:“快過中秋節了,村裡啥都沒有,正好把咸魚分給大家過節。”他讓妻子把咸魚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3條,留下一份給娘和孩子們嘗嘗鮮,其余57份給各家送去。送到最后卻傻了眼:少算了一戶。陳希永隻好從家裡那份中取出兩條大的,送到了最后一戶蔡明顯家裡。
那年中秋節,家家戶戶飄著魚香,朱彥夫一家9口圍著一條小魚,誰都不舍得動筷子。
大女兒朱向華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鬧飢荒,家裡來了4個討飯的。“就住在我們家裡,有一次母親擀了面條,分量不多,討飯的正好回來,母親就讓他們上桌吃面條,我們幾個小孩隻好啃地瓜干,心裡可委屈了。”
朱彥夫對父老鄉親的愛,絲毫不輸於對家人的愛。“他是俺們的貼心人,也是俺們的恩人。”這句話,正是父老鄉親給朱彥夫最好的評價。
兒女們說——
有父親在,誰也別想佔集體的便宜
“不管怎樣,我不能抱任何僥幸心理,別人指出的灰塵要洗,別人不指出,自己要經常照照鏡子,透視一番、化驗一番,主動把灰塵洗掉。”這是1965年9月30日,朱彥夫在日記裡寫的一段話。
看到這段日記,我們會心地笑了:多麼熟悉的字眼!與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話十分相近。
朱彥夫行動不便,經常在家裡辦公,隻要是公社或者縣上來人,他就在家裡招待,錢都來自朱彥夫的傷殘金,從來沒到村裡報銷過。
有時家裡沒錢了,朱彥夫也不讓妻子到村裡支,隻管擺擺手臂。陳希永明白,這是讓自己趕緊去准備飯菜,至於怎麼弄出來,朱彥夫可不管。知道丈夫的脾氣,陳希永麻利出門賒來肉和菜。
擔任村支書25年,朱彥夫從沒拿過村集體好處,更沒吃過群眾一頓飯。張家泉惟一吃著“國庫糧”的朱彥夫一家,卻成了全村欠債最多的戶。
朱彥夫的家教,在張家泉也是出名的嚴。四女兒朱向欣6歲那年,跟奶奶到山上拔豬草。生產隊的一位大嬸瞧見了,隨手掰了4個玉米棒,非要讓小向欣嘗個鮮。
事后朱彥夫勃然大怒,逼著小向欣把玉米送回去。“我覺得沒偷沒搶的,干嗎要送回去啊,父親的拐杖敲得當當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