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用好人工智能 賦能生物多樣性保護

覃文用 周博

2025年05月27日09:00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於維護地球家園,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高分辨率遙感、人工智能(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快速發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開辟了新路徑。尤其是AI,在傳統保護手段遭遇瓶頸時,於生態監測、執法監督、科普傳播等關鍵環節逐一突破,進一步助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AI賦能生態監測從“傳統監測”到“系統監測”。“傳統監測”耗時費力,且監測范圍有限,而AI的引入,為生態監測開辟了新視角。首先,多維度數據採集整合衛星遙感、無人機拍攝及地面傳感器收集的海量數據,實時監測生物活動軌跡、分析生態系統的變化,實現對生物及其生存的高山、森林、濕地、河流等自然環境進行全域全過程覆蓋監測,為生物保護研究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撐。其次,智能分析和生態建模根據相關數據並綜合考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物種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生物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精准識別物種的形態和行為特征,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動態優化建議。最后,對相關物種分布、遷徙軌跡、環境參數、各類環境關聯等數據進行整合和深度分析后,可以生成“生物行動軌跡風險圖”,達到提前預警和干預的目的,化被動應對為主動預防。例如,在對某鳥類監測中,運用圖像識別、聲音分析等技術能快速准確識別生物物種情況並建立數據庫﹔多維度多年度數據經AI算法,可快速識別該種鳥種群數量、棲息地范圍變化,為生態保護成效評估提供依據。同時,可以隨時對接移動終端數據,對接入系統平台的各類通信終端進行定位,實時接收移動終端上報的各類圖片、視頻、音頻等數據材料,進行統計管理,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系統。

AI賦能執法監督從“人工執法”到“立體執法”。傳統執法主要靠人工巡查,效率低。AI促使執法監督向“立體執法”轉變。以現有的生態空間相關監督平台和生態環境大數據平台為依托,開發基於地理地貌信息和歷史執法情況的數據庫,並對接專用大語言模型,收集好病虫害損傷和濫伐、盜獵、走私等危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犯罪活動及其頻發地區的相關信息,實現跨部門執法數據共享,共同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保護策略和聯合執法行動。可結合衛星遙感和AI分析,協助執法部門篩查重點監控地區及其坐標,優化護林員、無人機巡邏路線,大大提高生物保護的響應速度和執法資源的利用效率。利用區塊鏈技術確保証據的實時保存不被篡改,確保跨部門執法數據的可信性、合法性和精准度。進一步發揮“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作用,開展雙邊和多邊的跨境生態執法交流活動,加強與國際和涉外相關執法機構、科研機構和各類非政府組織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和執法方面的溝通和協作。

AI賦能科普傳播從“專業領域”走向全民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需全社會參與,科普傳播是提高公眾意識、促進全民參與的重要手段。AI可將復雜的生物多樣性專業數據,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和科普內容展現給大眾,如制作即時動畫、虛擬展示、沉浸式展示等方式,增強科普教育的體驗感。比如,通過展示瀕危物種的生活場景、面臨威脅時的應對方法等相關故事,讓公眾提高直觀感受,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開發基於AI的生物多樣性監測App,公眾發現特色動植物時,可拍攝照片並上傳至數據庫,提升公眾參與感的同時也豐富了監測數據來源渠道。運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技術與AI技術融合,讓公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我國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及其生存狀況,並根據體驗者的職業、性別、年齡等情況,進行個性化反饋,提升生態保護共情力,創新公眾參與模式。

(作者分別系廣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特約研究員、自治區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社會科學院東盟研究所所長)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