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深入理解“化風成俗”的豐富意蘊

蘇勝利 郭廣銀

2025年05月27日09:01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作風關系人心向背,決定黨和國家事業成敗。當前,全黨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定,是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十年不夠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夠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風成俗,以優良黨風引領社風民風。”“化風成俗”,是作風建設的關鍵詞,體現了我們黨對作風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理論意蘊。開展好學習教育,必須深入理解化風成俗的內涵要義,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1.化風成俗是新時代改進作風的方向所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狠抓作風建設,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推動黨風政風煥然一新,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擁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拿出恆心和韌勁,繼續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下功夫,管出習慣、抓出成效,化風成俗。”這表明,化風成俗是新時代改進作風的方向所指、目標所在。

何謂化風成俗?“風”與“俗”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孔子提出“移風易俗”這一命題,認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指明君子在道德教化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古代典籍中“風成於上,俗化於下”“上之所化為風,下之所化為俗”等觀點,闡明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揭示由“風”及“俗”的轉化機理。大體而言,“風”指風氣、風尚,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導、示范教化,體現的是特定時代的主流價值導向﹔“俗”則指習俗、習慣,是老百姓廣泛認同、付諸日常實踐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其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具有更強的持久性、穩固性。作風建設意義上的化風成俗,指的是通過持續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把黨中央倡導和推動的好作風轉化為全體黨員干部日常的行為習慣,轉化為全社會習以為常、自覺遵循的文明風尚,進而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向上向善的社會風氣。

化風成俗這一重要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作風問題特點規律的深刻洞察,也表明了持之以恆改進作風的高度自覺和戰略定力。近些年,我們黨緊盯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有效治理“舌尖上的腐敗”“會所中的歪風”“車輪上的鋪張”等,遏制住了“四風”問題蔓延態勢。但與此同時,“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抓一抓有好轉,鬆一鬆就反彈”。實踐中,享樂主義、奢靡之風不時抬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依然積習難改,不正之風隱形變異行為潛滋暗長。究其原因,在於導致“四風”問題的病原體還沒有根除,一些深層問題未得到徹底解決,這決定了作風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長期任務。實現化風成俗,本質上是要根治作風積弊背后的深層次問題,推動新時代作風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2.化風成俗就要實現習慣之變、觀念之變、風氣之變

加強作風建設,既要治標,更要治本。化風成俗意味著要推動作風建設從治標到治本、從量變到質變。隻有化風成俗,實現習慣之變、觀念之變、風氣之變,才能讓黨風政風全面好起來,才能推動作風建設步入新境界。

從“嚴守規矩”向“養成習慣”轉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好的習慣,往往都是管出來的,都是長期養成的。化風成俗,要求黨員干部嚴格落實紀律規矩,逐漸形成遵規守紀的良好習慣。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立下規矩、劃出紅線。隨后,針對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先后兩次修訂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對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推進作風建設作出進一步規范、細化和完善。在中央政治局示范帶動之下,各地各部門根據中央八項規定制定了相應具體規定。這些紀律規矩規范黨員干部言行舉止,是一種外在的剛性約束,只要嚴格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種習慣、一種風氣。經過多年的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正在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行為習慣。

從“落實於行”向“內化於心”升華。化風成俗,既要看行為習慣,又要看價值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正確理論,人格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從改進調查研究,到改進會風文風,再到規范出訪活動等,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的每一項要求,都是我們黨優良作風的具體體現,充分展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鮮明人民立場、獨特價值追求。古人雲,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化風成俗,就是要通過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踐行改進作風的具體要求,深切體悟一條條規定背后的為民情懷、精神追求,並使之內化為自身的價值選擇、文化觀念,不斷提高精神境界、彰顯人格力量。

從“改進作風”向“引領民風”拓展。黨風正,則民風淳。黨風不過關、不過硬,社會風氣也就不可能好。化風成俗,最終目的是要以優良黨風政風引領社風民風,推動社會風氣向上向善。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只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我們學。黨外有這種不良風氣的人,只要他們是善良的,就會跟我們學”。當時,我們黨以“延安作風”帶動陝甘寧邊區形成“十個沒有”的新風尚,最終打敗“西安作風”取得革命勝利。新時代以來,中央八項規定激濁揚清,引領黨的作風之變,帶動社會風氣明顯改進,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凝聚了強大正能量。實踐証明,只要我們堅持發揚黨的優良作風,持之以恆糾“四風”、樹新風,就一定能實現黨風政風與社風民風的良性互動,以全社會的好作風好形象共同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3.化風成俗的關鍵在於堅持久久為功

作風建設作為一項永恆課題,需要久久為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這要求我們發揚釘釘子精神,拿出決心和韌勁,系統施策、整體推進。

持續固本培元,夯實思想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作風建設,就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重點突出堅定理想信念、踐行根本宗旨、加強道德修養。”黨性純,則黨風正﹔黨性不純,黨風必然不正。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必須透過作風看黨性,在解決作風問題的基礎上解決好黨性問題。這是實現化風成俗的前提和基礎。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應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把錘煉黨性、提高修養作為終身課題,從根本上鏟除滋生不良作風的土壤,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引導黨員干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從靈魂深處筑起抵御不正之風的銅牆鐵壁。

堅持問題導向,嚴防反彈回潮。改進作風最忌“虎頭蛇尾”,化風成俗最怕“破窗效應”。202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和雲南考察期間指出:“這些年,八項規定確實是推動了根本性的變化,風氣為之一新,過去積重難返的現象大部分沒有了。同時要看到,有一些地方發生了鬆動,有一些方面還存在盲區死角,一些不良風氣出現了反彈回潮。釘釘子嘛,再釘幾下,久久為功,化風為俗。”應當對“四風”問題的頑固性、反復性有充分把握,對各類突出問題嚴抓不放、常抓不懈,把嚴的基調長期堅持下去。把握作風問題的地區性、行業性、階段性特點,抓住普遍發生、反復出現的問題深化整治,同時由表及裡地分析解決其背后的深層次矛盾問題。針對不正之風的隱形變異傾向,練就精准識別判斷的火眼金睛,做到緊盯不放、時刻防范、升級打法、寸步不讓,堅決消除不正之風的生存蔓延空間。

增強戰略定力,形成常態長效。抓好作風建設非一日之功,化風成俗更要綿綿發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作風建設“關鍵是要在抓常、抓細、抓長上下功夫”。抓常,就要經常抓、見常態,不搞“兩張皮”“一陣風”﹔抓細,就要深入抓、見實招,把各個細節抓到位,實現環環相扣、步步為營﹔抓長,就是要持久抓、見長效,注重從體制機制層面發力形成長效保障。新征程上,要更加注重以改革精神、法治思維固化作風建設成果,進一步健全嚴格、完善的作風建設法規制度體系,以嚴格執行提高制度嚴肅性權威性,實現作風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堅持抓懲治和抓責任相統一,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督促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強化狠抓作風建設的責任擔當。唯有如此,才能防止不正之風卷土重來,走出“抓一抓就好一些,放一放就鬆下來”的怪圈,真正實現化風成俗。

(作者分別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群眾雜志社政治處副處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