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來了不見外,社區就是家(在中國·看中國)

——外國友人融入中國社區觀察

2025年05月27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雞鳴山社區召開中外居民民情議事會。
  李爽爽攝

  外國志願者在深圳灣口岸引導過境游客。
  蛇口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供圖

  雞鳴山社區“國際老娘舅”庫瑪爾(左二)在調解貿易糾紛。
  李爽爽攝

  李檀雅(左一)在蛇口街道組織的活動中學習包粽子。
  受訪者供圖

  馬努在餐廳后廚備餐。
  受訪者供圖

  官任社區俯瞰。
  吳賢賓攝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雖小,但連著千萬家。如今,許多外國友人到中國工作、生活,在一座座城市扎根,在一個個社區落腳。他們在中國的生活,彰顯出新時代中國海納百川的胸襟,書寫著中外文明交融的故事。

  

  浙江義烏市雞鳴山社區尼泊爾籍居民庫瑪爾——

  當“老娘舅”,有成就感

  本報記者  竇瀚洋

  “我要賠償!”不久前,在浙江義烏市江東街道雞鳴山社區“國際老娘舅”工作室裡,一名土耳其商人因為商戶兩次延遲交貨,怒氣沖沖地上門尋求幫助。前來調解的也是一個“老外”——尼泊爾商人拉吉·庫瑪爾。庫瑪爾一邊安撫這名土耳其商人,一邊耐心勸解商戶,“延期的責任還是要負的”。一來二去,雙方最終握手言和。

  義烏有“世界超市”之稱,義烏國際商貿城有約7.5萬家商戶,商品銷往全球。雞鳴山社區因毗鄰國際商貿城,常住外籍居民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總數近1400人,被稱作“聯合國社區”。雞鳴山社區黨委書記王校校介紹,“老娘舅”通常指社區中熱心公益的調解員,雞鳴山社區創新推出“國際老娘舅”工作室,調解員多數是外籍人士,他們熟悉語言和文化,更容易與涉外當事人建立信任。

  “能幫大家解決矛盾,我很有成就感。”庫瑪爾笑著說,自2017年加入調解隊伍以來,他已參與處理矛盾糾紛150多起。“作為社區一員,我享受到了這裡的很多資源,也想做點事來回饋大家。”

  庫瑪爾2011年來義烏做生意,因為語言不通,生活有諸多不便。“那時候一句中文也不會,問路、買東西都很困難。”庫瑪爾說,社區2014年開設了免費中文培訓班,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現在已能用流利的普通話交流。據介紹,雞鳴山社區中文培訓班已累計服務來自57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居民超12萬人次。為了滿足多樣化語言需求,社區還開設了英語角、西語角、阿語角等。庫瑪爾也會在空閑時間“客串”英語角教師。

  近年來,義烏不斷優化涉外服務,持續改善營商環境。2024年5月,浙江首個外商移民事務線上平台“義境”在義烏上線,為外籍人士提供涵蓋衣食住行商的全方位服務。雞鳴山社區專門設置外籍居民服務窗口,無論是居住登記,還是法律咨詢,都能在窗口“一站式”解決。庫瑪爾對這些變化感觸頗深:“剛來的時候,辦理工作居留要跑好幾個部門、准備好多材料。現在在手機上點幾下就能提交,跑一趟社區就能搞定。”

  庫瑪爾不僅是“國際老娘舅”工作室的調解員,還是雞鳴山社區外籍委員,每個月都要參加社區的中外居民民情議事會。會上,來自不同國家和行業的居民代表聚在一起,為社區治理出謀劃策。他們提出的意見建議,均被相關部門記錄、反饋。“我很喜歡義烏開放的氛圍,非常認同社區‘讓外籍居民留得下、融得進’的服務理念。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庫瑪爾說。

  

  廣東深圳市蛇口街道白俄羅斯籍居民塔季亞娜——

  做志願者,變“自家人”

  本報記者  程遠州

  “這是我家鄉風味的土豆餅,可以搭配酸奶油或黃瓜醬,請大家嘗嘗。”在廣東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老年大學的課堂上,看到自己烹制的土豆餅受到歡迎,來自白俄羅斯的塔季亞娜(中文名:李檀雅)臉上露出笑容。她正作為蛇口國際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與老年大學的學員交流分享。“參與街道的志願活動讓我很有成就感。”她說。

  蛇口國際志願服務隊於2020年正式注冊成立,如今已有近400名注冊志願者,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國友人。“街道社區是生活空間,也是人與人建立聯系的地方。我們希望將‘外來客’變‘自家人’,讓外籍居民產生歸屬感。”蛇口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負責人楊燕介紹,國際志願服務隊有專屬標識和隊服,不僅經常為涉外活動提供外語翻譯、在出入境口岸為外國旅客提供導引,還廣泛參與國際化街區建設和環境保護等工作。“我們正計劃組織國際志願者開展關愛弱勢群體的活動。”楊燕說。

  目前,蛇口街道外籍居民超過3000人。蛇口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於2017年成立,旨在讓外籍居民“來了就是深圳人”。中心提供臨時住宿登記、法律咨詢、糾紛調解、文化交流等多項便民服務。針對外籍居民常遇到的銀行卡辦理、稅務申報等問題,中心還編印中英雙語《便民手冊》,推出內容實時更新的“涉外服務錦囊”。李檀雅到深圳后的第一站就是蛇口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我在服務中心登記了住宿信息,也從這裡開始真正了解深圳。”她說。

  服務中心二樓的活動空間裡,文化交流活動常年不斷。“我粽子包得特別快,就是在這裡跟中國師傅學的。”李檀雅說,她最喜歡中心組織的“看深圳”主題活動。活動中,李檀雅等外籍居民走訪騰訊、光峰科技等企業,圍觀人工智能圍棋對戰,了解“AI+醫學影像”等前沿技術……“深圳科技范兒很足,無人駕駛公交車、無人機送快遞、人形機器人等都有應用場景,每天都有新事物讓人大吃一驚。”李檀雅說。

  “原本我以為隻會短暫停留,現在卻越來越喜歡這裡的生活。”李檀雅說,今年是她來到深圳的第四個年頭,她不僅給自己起了中文名,而且徹底融入了當地生活。空閑時,她喜歡騎著共享單車或乘地鐵四處逛逛。“深圳的城市建設非常好,公園綠地隨處可見。全覆蓋的5G網絡和便利的移動支付,讓我只要帶著手機,走到哪兒都不用愁。”李檀雅笑著說,如果有朋友問深圳怎麼樣,她會告訴他們:“來吧,這裡值得留下。”

  (張文雅參與採寫)

 

  福建廈門市官任社區西班牙籍居民馬努——

  開西餐廳,感受溫暖

  本報記者  施  玨

  “晚上7點半,兩位是嗎?我們剛到了一款很不錯的西班牙紅酒,推薦您嘗嘗看。”接起訂餐電話,馬努用流利的中文與顧客交流。放下電話,他走進廚房檢查備菜,又回到餐廳細致擺盤,做好迎客准備。

  馬努的西餐廳開在福建廈門市官任社區的官任街。這是一條國際范兒十足的小街,環境優美,各國游客眾多。13年前,馬努來到廈門,最初只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但在廈門生活的歸屬感,讓他最終決定長期留下來。“我沒覺得自己是個外來者,差不多算半個本地人。”馬努說,廈門的海濱風景與家鄉西班牙北海岸的自然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官任社區生活讓他有家的感覺。

  “在廈門工作幾年后,我就萌生了開店的想法,但作為外國人,創業並不容易。”馬努說,在社區的幫助下,所有困難迎刃而解。找不到鋪面發愁時,是社區工作人員為他提供資源﹔籌不齊資金遇困時,是社區商圈協會幫他牽線搭橋……“我在這裡做生意很安心,也和這裡結下了不解之緣。”餐廳置物架上,擺放著許多馬努和社區朋友的照片,“如果社區有人需要幫助,我一定樂於支持。當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也都會向我伸出援手。”他說。

  官任社區是廈門外國友人最集中的社區之一。為了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社區不斷完善服務體系,不僅設立外國人才服務分站,還推出長達400頁、細致到“抵達第一周該做什麼”的《外籍人才來廈工作生活指導手冊》。社區還積極打造宜居環境,開通服務熱線、開設國際學堂,圍繞住房、就學、醫療、語言等,提供一站式貼心服務,讓外籍居民在社區感受“家”的溫暖。

  來自加納的弗雷迪是官任社區國際學堂的學員。他為自己取了中文名袁曦,寓意光亮與希望。剛到廈門時,是社區工作人員幫他租房、辦証件,鼓勵他報名上語言課。漸漸地,弗雷迪開始主動參與社區活動,節日裡會與鄰居一起寫對聯、分享美食。慢慢地,他從一個初來乍到的新鄰居,變成了社區裡的熟面孔。“我們希望外籍居民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官任社區黨委副書記黃種東說。

  不久前,廈門舉辦國際石材展覽會,馬努的餐廳接待了不少來廈門洽談生意的西班牙商人。“我為他們介紹廈門的風土人情,想讓他們感受這座城市的友好、繁榮和活力。”馬努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7日 18 版)

(責編:唐宋、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