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曄
2016年12月09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日前,2016年第二批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全面啟動,7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陸續進駐北京、上海、廣東等7個省市。這一重大制度性安排,體現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和決心。
總體上看,“環保風暴”帶來了正向激勵,助推著經濟轉型升級。過去不重視環保、靠偷排偷放、低價惡性競爭搶佔市場的企業,正在品嘗急功近利的苦果﹔那些勇於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堅持將環保作為發展先決條件的地區,則開始收獲“綠色紅利”。
事實証明,環保的有形之手,為營造“良幣驅逐劣幣”的健康市場環境創造了條件。廣東揭陽正是一個例子。揭陽最多時曾有600多家作坊式電鍍企業,污水直接排往農田、河流甚至打井灌入地底,造成嚴重污染。意識到高污染危害的企業家,在政策引導下成立了金屬企業聯合會,創辦了全國首家由行業協會主導建設的產業園區“中德金屬生態城”,把全市電鍍及相關配套企業整合成37家入園生產,通過引進技術、集中處理實現了“零排放”。這一過程中,企業付出了很高的技術改造成本,產品也遭遇同行業的低價競爭。但環保越抓越嚴,偷排偷放的污染企業無法生產,而生態城的企業則不受影響,實現了“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
揭陽中德金屬生態城的例子,提示了一條企業以環保促轉型的可行路徑,這一路徑既需要政府的嚴格執法、合理引導,也需要企業的自我覺醒、勇於擔當。
首先,環保執法必須具有“剛性”。環保執法的“選擇性”是對守法企業的最大不公平,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溫床。雖然各級政府逐漸意識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但發展地方經濟、保住GDP的想法,總讓環保執法充滿“選擇性”。環保執法的“剛性”,為重視環保、守法經營的企業創造了“想環保、能環保、環保不吃虧”的市場環境,讓不重視環保、違法排污的企業徹底失去生存空間。
不僅要堵死污染的老路,還要給企業打開一條環保的“生路”。環保執法不是一棍子打死,企業需要引導,